由徐州莫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岱宗书院共同策划的“澄怀味象——果光法师书画展”将于2015年12月6日上午10:33分在山东泰安岱宗书院美术馆开幕。本次展览将展出果光法师六十余幅作品,其书画艺术追求一种自然清净、独发己心的禅学境界。
果光,字法润,号了心、云龙山僧,1969年12月出生,山东郓城人,研究生学历。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兼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、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八、九、十届常委、副主席、江苏省缘源书画院院长、山东省菏泽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、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、徐州市云龙山兴化寺方丈、淮安市慈云禅寺方丈、九华山佛学院客座教授等职。
出版有格言式文集《大道无言》、诗集《西行漫吟》、《禅月无声》、《果光法师对徐州佛教研究》、《云龙山僧十说》、《华开见佛——果光山水画作品》、《果光书法集》、《果光书画作集》、《墨印禅心——果光书画作品集》等。格言式禅语、诗词分别被收录到《中华名人格言》、《中外哲理名言》、《中国当代诗词、格言名家博览》、《国学、作家、诗人名鉴》等多部大型书籍;论文、诗词发表在《法音》、《佛教文化》、《中国佛教艺术》等诸多刊物;书画作品被编入几十部书画作品集及刊物,并被《书法报》、《美术报》、《民族美术》、《人民政协报》、《佛教文化》等报刊及新闻媒体专题介绍。
吹开净土心
——果光禅师的书画艺术
在某种意义上,艺术与宗教有共同之处,都在探究生命的存在价值,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。古往今来,很多僧侣艺术家在修行的道路上,不断创作出精彩的书画作品,既体验人生与艺术之奥秘,又推动了艺术的发展。
智永的《千字文》、怀仁的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、怀素的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、《自叙帖》、《秋风辞》、《早春诗》、《自咏诗》、《寻道帖》、《贫道帖》等等,是极为珍贵的书法遗产。在绘画艺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的清四僧朱耷、石涛、弘仁、髡残,使传统写意水墨画发展到令后人高山仰止的高峰。近代弘一法师的书法与绘画步入了超凡脱俗、无欲无求的境界。在研究这些僧人及他们的书画作品时,我们会发现,宗教和艺术在他们身上已经合二而一、融为一体了。他们在佛法修行的过程中,身心得到不断净化,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悲天悯人的情怀,使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尘世的喧嚣和世俗的纷争,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。
当我读到果光禅师的画册、诗集和书法集时,眼睛为之一亮,如清泉浣洗后的清明。果光的山水,用超越、通达、澄明的态度观照山水之美,不墨守成规,有一种难得的自信,任由情绪的驱使,放笔直取,以率意的笔线勾勒点染,铺排出大的格局框架。他的小品没有学院派要求的基本功,没有传统山水的章法规矩,却有着清新可人的气息。细看他树木的画法,枝干的穿插、伸展、转折,都随心所欲,山石的点皴也很少积墨,基本都是一扫而过。用笔能看到黄宾虹的影子,但是完全没有黄宾虹的沉重和辛辣,处处一派浅吟低唱的淡然景象。看多了各种展览上的巨幅山水,那些画面层层叠叠、厚厚实实、密密麻麻,如黑虎扑来,有了所谓视觉冲击力,也显示出了技术功底,但却失去了艺术的情趣与意味,观众也失掉了观赏的愿望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充斥着穿梭的车辆、拥挤的街道、烦人的会议、无聊的应酬……突然看到果光禅师这样品味纯正、清净雅致的画作,感到分外的亲切与惬意。
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:参禅之初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禅有悟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禅中彻悟,看山仍然是山,看水仍然是水。在艺术中也是同理,即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回归本真的自我。
当艺术达到最高境界时,一切的技法都不重要,自由自在,真心流露。看得出,果光禅师在追求这种“无法”的境界。要达到这种境界,必须经过从无法到有法,再从有法到无法的路程。而“无法—有法—无法”又是在不断反复循环的,每一次循环,会把艺术创造带入新的高度和维度。艺术家正是在这过程中,不断完善自我,修行、体悟,最终得道。果光禅师虽未专攻书、画和诗文,但因在佛学上的高深修养,使他在精神追求上已经达到一种难得的禅境,书法、绘画和诗文出手的格调就异于常人。假以时日,一定会达到思行合一的更高境地。
在果光禅师的书画中,我们能感知一个修行者的初心,如同他的一首《偶吟》:
今晨窗外雨,洗尽世间尘。
清气入帘内,吹开净土心。
邵大箴
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导
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
部分展品欣赏
《云山雾绕》
《参禅何须山水地,灭却心地火自凉》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·妙行无住分》
《四十二章经》第十六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