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/ 公司简介 / 服务项目 / 书画名家 / 艺术品交易 / 艺术品收藏 / 活动业绩 / 公益事业 / 媒体关注 / 艺术家风采 / 联系我们
 
 
何昌林画专访

时间: 2012-5-25 来源: 中国徐州网-都市晨报 编辑:王文茜 前往徐州社区参与讨论


何昌林画展明天在徐州艺术馆开幕 <wbr>思念固化在纸上

何昌林画展明天在徐州艺术馆开幕 <wbr>思念固化在纸上


中国徐州网-都市晨报讯(记者 徐晓旭文  记者 刘冰摄)由吴冠中先生题词的“写生为大———何昌林画展”明天上午10时在徐州艺术馆开幕,此次画展由徐州市委宣传部、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,徐州艺术馆、徐州莫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,徐州海天书城、徐州宝丰特钢有限公司协办。昨天,记者致电专访了何昌林先生。
  何昌林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:“温暖、人性、具体”。他说他是“农耕文化的守望者”。他爱大凉山,爱那里质朴的人民,爱他们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。
  1  这种思念越来越多就会固化在纸上
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,何昌林去大凉山深处采风。中午在山上偶遇一户人家,饥肠辘辘的他拿出随身带着的土豆借老乡的火烤着吃。何昌林发现这是一个虽然贫穷却很温馨的家庭,就用照相机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。5个小时后,他返回镇上,看到老乡10多岁的儿子背着个大口袋在公社门口等他。口袋里装着几十斤核桃。孩子说:阿爸非常高兴,全家人从没照过相,就把家里最值钱的山核桃装了一袋子,要送给他们。“我只是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,他把全家最值钱的东西给了我!”
  何昌林说:“离开大凉山之后,我的心里慢慢地会氤氲起对那片土地的思念。这种思念越来越多就会固化在纸上。”
  2  用平视的姿态阐释一个民族的生活
  何昌林的画室名叫顶笠堂。他说:只要一踏上大凉山那块干巴巴的土地他就来劲,戴顶草帽,提一桶给老乡准备的越西白酒,烈日下满山坡上找寻他要的素材。“过瘾!”他用两个字形容。
  何昌林的人物工笔画笔力遒劲,其最大的成功,源于多年的沉淀和静观。他会用平等准确的眼光去反映大凉山深处不同民族的生活,“用仰视和俯视的姿态去阐释一个民族的生活,都是不可取的。前者会把一个民族最平常的生活描绘得离奇古怪,后者会以一个救世主(或贵族)的眼光和感受去梦想拯救他人。”
  3  老乡朴素的价值观保护了那山那水
  何昌林经常被大凉山质朴的人民感动着。有一次,他去山区采风,途中下起了瓢泼大雨,他便去老乡家里歇脚躲雨。混熟了,话也就多了起来。老乡指着门前的一颗大榕树对他说:前几天有人看上了这棵树,愿意花3万元买走。全家人都不同意,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,这事关全村的福祉。
  何昌林说,3万元对于那样的家庭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,但是老乡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保护了那山、那水,和那里的原生态。
  4  吴冠中坚守的是乡土,朱德群坚守的是乡愁
  何昌林和吴冠中先生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。1983年七八月份吴先生到大凉山写生,何昌林陪同40多天,朝夕相处。
  众所周知,朱德群和吴冠中这两位同龄国宝级艺术家是同窗好友,有着70余载的兄弟情深。何昌林说,他清楚地记着吴冠中先生当年曾给他说过的一句话。吴老说:“当年我和朱德群一起去法国学习,我选择了回国,我坚守的是乡土,朱德群选择了留下,他坚守的是乡愁。你仔细看朱德群的画,里面满是乡愁。”
  ■采访手记
  通过电话完成了对何昌林的采访,不知不觉聊了近两个小时。虽说并未谋面,但是从他所讲的故事里,已经真切地感受到电话那边是一个真性情的老头儿。
  他说自己小时候调皮得很,成都话常说的那种“费头子”。在成都东郊的龙潭寺,这个喜欢看满街张贴的各类宣传画的小孩,大概没想到日后会与绘画结下终生之缘。
  他说1969年四川美院毕业后去了大凉山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。在大凉山的15年时间里何昌林洒尽他全部的青春,在那里生根、发芽、结婚、生子。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出,他把自己的所有激情都交给了大凉山,把自己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爱都融进了作品里。
 

 

 
 
 
主办单位:徐州莫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徐州亿网
徐州莫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  本站由徐州网站制作行业领跑者徐州亿网技术支持
地址:徐州市淮海西路272号尚城国际一单元2002室 苏ICP备09042930号